2024年,中国绿发会安阳林州志愿者在自己家乡发现了一棵古老且奇特的树——远看,整株树被密密麻麻的树枝遮盖,像是巨大的灌木丛;近看,树枝本身全部长满尖刺,想触碰树干都无从下手;样子怪吓人的,中间则是苍老的树干。
古枳树布满尖刺的枝干。
志愿者联系了林州市劳动局前副局长李银生和村两委,一起将村里古树的情况汇报给了林州市绿化委员会。市绿化委员会王岩主任高度重视,立即组织了林业专家到现场调查。
相关专家经目测确认:这是一棵树龄估计已达到300年左右的古枳树,王岩主任称:“枳树一般分布在淮河南北,在黄河以北,古枳树的记录极少,树龄超过300年的枳树,当地还是第一次发现。因为树龄超过了300年,依法应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古树。”
林州当地一位90多岁的老人称,这棵老枳树,在自己还是孩子时,就长在村边田地一带了,村里人也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年龄了。为了防止古枳树遭到破坏,林州市绿化委员会当天现场办公,及时为这棵枳树制作了古树名木保护铭牌,进行挂牌保护,并叮嘱当地村委多加保护。
被挂牌保护的古枳树,它长在了黄河以北。
枳(Citrus trifoliata L.),俗称臭杞、臭橘、枸橘,与甘桔、橘树、橙子等同属芸香科柑橘属植物,故而其叶与果均似橘、橙,但却不是一物种,只是近亲。枳的果实成熟时,外皮呈黄色或暗黄色。但若将果子剖开,会发现枳的果皮较厚,果肉中有黏液,味道酸且苦涩,不堪食用。
展开全文
此外,枳的果实挂在枝头,往往只有单独一枚,因而古人命名取“只”字,取“仅仅、唯一”之意,再加上木字旁,就成了“枳”。枳树满身都是刺,且枳的刺多到了不可思议,故中国民间又形象称之为:“防贼树”、“铁篱寨”、“雀不站”。事实上,枳多刺,是植物进化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枳树的果。汤睿摄。
枳树不但具有生态价值,更具有历史文化价值。枳,最早出现在《周礼》里:“橘逾淮而北为枳,此地气然也。”《山海经》载:“北狱之山,多枳棘刚木”。在中国文化中,跟枳有关的成语也相当繁多且精彩绝伦,比如“枳句来巢,空穴来风”;比如《晏子使楚》中有“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等。与枳树相关的诗句,则有温庭筠《商山早行》中的“枳花明驿墙”;唐代诗人雍陶访友时写的“村园门巷多相似,处处春风枳壳花”;以及西晋潘岳在《闲居赋》中的“长杨映沼,芳枳树篱”。可见枳树在我国的生长并被人们认知,至少已经有近3000年的历史了。
枳树的花,洁白秀丽。陈又生摄。
据志愿者反映:河南林州对古树保护一向高度重视,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比如前些年林州建设的“中华古板栗园”,即堪称中国最大的古树群之一。同时,林州市绿化委员会还积极支持中国绿发会志愿者的古树保护公众参与行动,在中国绿发会“古腺柳保护地”筹建之前,林州市绿化委员也是提前为当地古腺柳群,制作并进行了古树名木挂牌保护。
本文仅代表资讯,不代表平台观点。
欢迎转发(请注明来源)。
文 | 王海强、gone
审核 | 橡树
排版 | 语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志愿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