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一文掌握5种眩晕

原创 LL 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快快收藏!

眩晕是一种运动性或位置性幻觉,造成人与周围环境空间关系在大脑皮质中反应失真,产生旋转、倾倒及起伏等感觉。眩晕与头昏不同,后者表现为头重脚轻、步态不稳等。

临床上按眩晕的性质可分为真性眩晕与假性眩晕。存在自身或对外界环境空间位置的幻觉为真性眩晕,而仅有一般的晕动感并无对自身或外界环境空间位置幻觉称假性眩晕。

按病变的解剖部位可将眩晕分为系统性眩晕和非系统性眩晕,前者由前庭神经系统病变引起,后者由前庭系统以外病变引起[1]。

1

系统性眩晕

系统性眩晕是眩晕的主要病因,按照病变部位和临床表现的不同又可分为周围性眩晕与中枢性眩晕。

1.周围性眩晕

指前庭感受器及前庭神经颅外段(未出内听道)病变而引起的眩晕,眩晕感严重,持续时问短,常见于梅尼埃病、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前庭神经元炎、迷路卒中等疾病(表1)。

表1 常见的前庭周围性病变[2]

注:阶梯性疗法:限制食盐摄入,忌烟酒、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口服倍他司汀或利尿剂等;BPPV:良性位置性眩晕;VN:前庭神经炎;vHIT:视频头脉冲试验;oVEMP:眼性前庭诱发肌源性电位;SSHL:突发性感音性聋;VP:前庭阵发症;BVP:双侧前庭病。

2.中枢性眩晕

指前庭神经颅内段、前庭神经核、核上纤维、内侧纵束、小脑和大脑皮质病变引起的眩晕,眩晕感可较轻,但持续时间长,常见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脑干梗死、小脑梗死或脑出血等病。

(1)有解剖结构病变:脑干-小脑病变

a.约占7%-12%;

b.持续时间:数分钟-数小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部分多发性硬化;

数小时-数天:脑梗死/脑出血/多发性硬化/感染性疾病;

数周以上:肿瘤/变性病;

c.常合并其他中枢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d.孤立性中枢性眩晕:常见于病灶较小的脑梗死,需行包括甩头-眼震-偏斜视在内的全面床旁体检。

(2)有解剖结构病变:前庭性偏头痛

a.约占6.7%-11.2%,女性患病率明显多于男性;

b.至少5次中-重度眩晕/头晕,每次持续5min-72h;

c.现病史/既往史中存在标准偏头痛发作;

d.至少50%眩晕/头晕发作合并下列症状中的一项:

I至少符合2项的头痛发作:偏侧性、搏动性、中重度、活动后加重;

II畏光且畏声;

III视觉先兆;

IV临床表现不能用其他疾病解释。

(3)少见疾病:如癫痫性眩晕及发作性共济失调。

2

非系统性眩晕

1.精神心理性眩晕(表2):

表2 精神心理性眩晕的分类

2.全身疾病相关性眩晕:

(1)直立性低血压:有时也称为晕厥前。

a.将要摔倒的不稳感,伴黑曚、视物模糊、恶心、出汗等,无意识丧失。

b.多持续数秒至数十秒,极少超过数分钟。

(2)药源性眩晕:根据症状发作与用药时长的相关性分类如下。

a.用药后不久:降压药、抗精神病类药物、前庭抑制剂或卡马西平、左旋多巴等。

b.停药后:帕罗西汀和舍曲林等。

c.长期用药后:苯妥英钠和氨基糖苷类等。

(3)视性眩晕:

a.约占4.5%;女性多于男性。

b.常有前庭病史。

c.症状发生于非特定的活动着的视觉场景中,如车流或涌动的人群、电影屏幕前。

(4)晕动症:

a.乘坐交通工具过程中出现。

b.伴恶心呕吐、冷汗、面色苍白、困乏、头痛、气味敏感、无食飲、血压不稳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

3.病因不明性头晕

应仔细询问病史、认真查体、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及认真随访。

关于治疗:

(1)一般急诊处理原则:在急诊处理过程中,先给予紧急止吐、同时尽量寻找病因,首先除外内科及中枢疾病,其次就是耳鼻喉疾病。因为眩晕患者有时也关注不到听力,听力救治不及时会导致听残,所以首次发作的急性前庭综合征必须除外突发性聋。

(2)对于眩晕持续时间长程度重,尤其是伴随恶心呕吐出汗等较为严重的自主神经反应者,可以短期使用前庭抑制剂(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Ⅱ)控制眩晕症状(原则上使用不超过72h),必要时可以止吐治疗(推荐强度:A;证据等级:Ⅱ)。常用药物有盐酸异丙嗪、盐酸地芬尼多片、盐酸苯海拉明等。急性发作性眩晕可酌情使用改善循环的药物如天麻素(天眩清)、银杏叶制剂、倍他司汀等(推荐强度:B;证据等级:Ⅳ)。

(3)对于超急性期的脑梗死,符合指征者给予急诊静脉溶栓(阿替普酶、尿激酶)、血管内介入治疗等救治措施,失去血管再通机会者可按TOAST分型,予以抗板或抗凝、降脂、控制危险因素及稳定斑块(他汀类药物)等治疗。

(4)对于脑出血患者,主要治疗措施为脱水降颅压、控制血压及防止并发症,对于有一定占位效应者需要给与甘露醇或甘油果糖等脱水治疗、必要时需要去骨瓣减压等外科手术治疗。

更多神经科临床知识哪里看?

快来“医生站”瞧一瞧��

参考文献:

[1]Johkura K.[Vertigo and dizziness][J].Rinsho Shinkeigaku,2021,61(5):279-287.

[2]韩军良,吴子明,鞠奕.眩晕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7,50(11):805-812.

本文首发丨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本文作者 | LL

本文审核 | 邓才洪 副主任医师

责任编辑丨陆离先生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转载请联系授权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