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又称为什么城?9 个硬核称号,第 5 个见证中国脊梁!

“江城” 的美誉,则源于重庆与水的深厚缘分。长江和嘉陵江两条黄金水道在重庆主城区交汇,形成了 “两江四岸” 的独特格局。长江自西向东横贯重庆全境,流程长达 691 公里,嘉陵江则从北向南纵贯,在朝天门与长江相拥。这两条江河不仅为重庆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更塑造了城市的发展脉络。早在古代,重庆就凭借优越的水运条件成为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商船往来穿梭,码头喧嚣繁忙。如今,重庆港依然是长江上游最大的内河主枢纽港,年货物吞吐量超过 2 亿吨。江边的吊脚楼、码头文化、轮渡航线,都是 “江城” 印记的生动体现。每当夜幕降临,两江游船穿梭其间,两岸灯火辉煌,江风拂面,让人深切感受到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的活力。

“雾都” 的称号,则与重庆的气候特征紧密相连。重庆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常年空气湿润,加之长江、嘉陵江的水汽蒸发,使得这里常年多雾。据统计,重庆年平均雾日可达 100 天以上,尤其是在秋冬季节,大雾常常笼罩全城,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笼罩。清晨,推开窗户,远处的山峦、高楼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这种多雾的天气不仅造就了独特的景观,也对重庆人的生活习惯产生了影响,比如重庆人喜欢吃辣,有说法认为辣味可以驱湿御寒,与当地多雾潮湿的气候相适应。不过,随着城市环境的改善和气象条件的变化,近年来重庆的雾日有所减少,但 “雾都” 这一称号依然深深烙印在城市的文化记忆中。

“火炉” 之名,则道出了重庆夏季的炎热。重庆夏季气温高、湿度大、持续时间长,是我国著名的高温城市之一。每年 7-8 月,重庆的日最高气温常常超过 35℃,甚至达到 40℃以上,而且由于空气湿度大,体感温度更高,给人一种闷热难耐的感觉。这种气候特点主要源于重庆的地形:城市四周被山脉环绕,空气流通不畅,热量容易积聚;同时,两江交汇带来的水汽使得空气湿度增大,人体汗液难以蒸发,加剧了闷热感。在民国时期,重庆就与武汉、南京并称为长江流域的 “三大火炉”。尽管如今空调等制冷设备普及,但重庆人应对酷暑的智慧依然令人称道,比如傍晚时分,市民们会来到江边、广场纳凉,吃着火锅、喝着冰镇啤酒,在炎热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惬意。这种炎热的气候也塑造了重庆人热情豪爽的性格,如同夏日的阳光一般炽热。

“桥都” 的美誉,是对重庆桥梁建设成就的最佳肯定。由于重庆多山多水的地形,桥梁成为连接城市各个区域的重要纽带。截至 2024 年,重庆拥有各类桥梁超过 1.3 万座,涵盖了梁桥、拱桥、斜拉桥、悬索桥等多种桥型,其数量之多、种类之全、技术之先进在世界上都名列前茅。其中,不少桥梁创造了世界纪录:菜园坝长江大桥是世界第一座公路轻轨两用城市大桥;朝天门长江大桥主跨 552 米,是世界上最大跨径的拱桥;重庆长江大桥复线桥、鹅公岩长江大桥等也在各自的桥型中占据领先地位。这些桥梁不仅解决了城市的交通问题,更成为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从最早的石板桥到如今的现代化大桥,桥梁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变迁,“桥都” 之称实至名归。

“温泉之都” 的称号,则彰显了重庆丰富的地热资源。重庆地处四川盆地东缘,地质构造复杂,地热资源十分丰富。据统计,重庆已探明的温泉点超过 100 处,分布在主城区及周边多个区县。这些温泉水质优良,富含氟、硫、偏硅酸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具有较高的医疗保健价值。其中,南温泉、北温泉、东温泉、西温泉被誉为 “重庆四大名泉”,历史悠久,声名远扬。南温泉位于巴南区,早在明朝就已开发利用,景区内温泉群密布,风光秀丽;北温泉位于北碚区,背靠缙云山,面临嘉陵江,是重庆最古老的温泉之一,拥有众多历史古迹。2012 年,重庆被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为 “中国温泉之都”,成为全国首个获此殊荣的城市。如今,温泉旅游已成为重庆的一张重要名片,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巴渝之城” 的称呼,则承载着重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巴” 是重庆历史文化的源头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巴人就在此建立了巴国,其活动范围主要包括今重庆和川东、鄂西一带。巴人勇猛善战,创造了独特的巴文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如巴渝舞、悬棺葬等。“渝” 则源于古渝水,即今天的嘉陵江,隋朝时改楚州为渝州,“渝” 便成为重庆的简称。“巴渝文化” 是重庆历史文化的核心,它融合了巴文化和渝水流域的地域文化,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巴渝民歌、川江号子、铜梁龙舞等都是巴渝文化的生动体现,展现了重庆人民的勤劳、勇敢和乐观。

“陪都” 的历史,则让重庆在近代中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1937 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为躲避战乱,将首都从南京迁至重庆,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直到 1946 年国民政府还都南京。在这段时期,重庆成为了全国抗日战争的指挥中心和后方基地,承担起了领导全国抗战的重任。同时,重庆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远东指挥中心之一,与华盛顿、伦敦、莫斯科并称为世界反法西斯四大指挥中心。在日军的狂轰滥炸下,重庆人民展现出了顽强的抗争精神,“愈炸愈强” 成为这座城市的精神写照。如今,重庆还保留着许多与 “陪都” 相关的历史遗迹,如重庆人民大礼堂、黄山抗战遗址群等,这些遗迹见证了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也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不夜城” 的称号,则展现了重庆繁华的夜生活。重庆的夜晚比白天更加迷人,当夜幕降临,“两江四岸” 的灯光次第亮起,勾勒出城市的轮廓,桥梁、高楼、山峦在灯光的映衬下美不胜收。洪崖洞的灯火如繁星点点,解放碑的霓虹闪烁不停,南滨路的夜市热闹非凡。重庆的夜生活丰富多彩,夜市里各种特色小吃琳琅满目,火锅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酒吧、KTV 里人们尽情释放活力;长江索道在夜色中穿梭,成为欣赏夜景的绝佳选择。重庆的夜晚,充满了活力与激情,让人流连忘返,“不夜城” 之名当之无愧。

这些别称,共同构成了重庆的城市画像,每一个都代表着重庆的一个侧面,却又都无法单独定义这座城市。山城的坚韧、江城的灵动、雾都的神秘、火炉的热情、桥都的智慧、温泉之都的温润、巴渝之城的厚重、陪都的担当、不夜城的活力,这些特质相互交融,形成了重庆独特的城市气质。

重庆的这些别称,不仅是对城市特征的简单概括,更是重庆人民在长期生活和奋斗中形成的精神象征。它们见证了重庆的发展历程,承载着重庆的文化记忆,也预示着重庆的未来前景。这座城市,如同一个多面的瑰宝,无论从哪个角度去审视,都能发现其独特的魅力。在时代的浪潮中,重庆正以包容开放的姿态,将这些独特的特质融入发展的血脉,不断书写着新的传奇,让世界看到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活力与无限可能。

#旅游出行科普#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