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的建立
编辑
明朝末期,朝政腐敗,加上连年的旱灾蝗灾和官府剝削,大量秦蜀地區流民、饑民爆發民變,即所謂「流寇」。這些農民採取游擊及分頭進攻之戰術,嚴重拖累明朝兵力。
1636年,民變領袖闖王高迎祥,被明軍將領洪承疇、孫傳庭等圍殺,其甥闖將李自成便繼位為闖王,俗稱李闖。
1641年,李自成陷洛陽,殺死洛陽福王朱常洵,並與諸將煮食朱常洵之屍體而分食之。抄沒福王府邸後,李自成軍隊也得到了大批糧餉。
1643年十月,李自成攻破潼關,十一月占领西安。
此外,張獻忠領導的軍隊主要在南方發展,先控制湖廣地區,之後又攻略四川,是為大西政權。但是,李自成與張獻忠並未維持合作關係,而是互相鬥爭。
崇禎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2],國號大順,改元永昌。以牛金星为天佑殿大学士,封三弟李自敬為王,號三千歲,功臣以五等爵,刘宗敏、田见秀等十九人为侯。三月,李自成陷大同、宣府、居庸關,十七日兵臨北京城下。十八日克北京外城。三月十九晨,李自成入紫禁城,崇禎帝自縊於北京煤山,是為甲申之變,明朝滅亡。
衰亡
编辑
吳三桂引清兵入關,合殲闖軍。1644年四月廿一日,李自成親征吳三桂,于一片石之战中,清軍和山海關吳三桂軍击败大順軍。四月廿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紫禁城武英殿匆匆即位再登基(此為顯示正統之舉,如同時代的清順治帝先在盛京即皇帝位,入關後也在紫禁城再次舉行登基大典),深夜便焚燒宮殿與九門城樓,向西撤退,闖軍僅駐北京四十一日。
灭亡
编辑
之後,闖軍战略决策失误,與清軍交戰時節節敗退。1645年夏在湖北通山縣南九宮山被忠於明朝的地方武裝殺害(一說李自成自殺、失蹤、遁入空門等)。李自成三弟李自敬被諸將擁立繼位,以李自成妻高氏為皇太后,永昌三年(1646年)被清軍殺害。李自成之侄李過繼任統帥,和南明政權合作,但不奉詔,內部仍稱李自成先帝、高氏皇太后,并继续使用“永昌”年号。後來李過駐守南寧,永昌六年(1649年)十一月二十五日病死。但大順軍余部仍堅持抵抗至康熙三年(1664年),结束的标志是李过的义子李来亨在茅麓山战役失败后自焚。[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