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涨知识|苏轼的谥号

元脱脱《宋史》卷三三八·列传第九七《苏轼·子过》载:“高宗即位,赠资政殿学士,以其孙符为礼部尚书。又以其文置左右,读之终日忘倦,谓为文章之宗,亲制集赞,赐其曾孙峤。遂崇赠太师,谥文忠。”

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拾补》卷十七载:“苏轼卒于常州。吴越之人,皆咨嗟出涕。轼奖善诋恶,盖其天性,见义勇为,不顾其害。用此数困,终不以为悔。乾道间,诏赠太师,谥曰文忠。”

至今,各种版本的《苏轼全集》卷首,都印有宋孝宗追赠苏轼太师的圣旨《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勅文》,以及皇帝钦赐的《御制文忠苏轼文集赞并序》。如今,这两篇敕文制成石碑,立于眉山三苏祠前厅。

《宋赠苏文忠公太师勅文》载:“敕。朕承绝学于百圣之后,探微言于六籍之中。将兴起于斯文,爰缅怀于故老。虽仪刑之莫觌,尚简策之可求。揭为儒者之宗,用锡帝师之宠。故礼部尚书端明殿学士赠资政殿学士谥文忠苏轼,养其气以刚大,尊所闻而高明;博观载籍之传,几海涵而地负;远追正始之作,殆玉振而金声;知言自况于孟轲,论事肯卑于陆贽。方嘉祐全盛,尝膺特起之招;至熙宁纷更,乃陈长治之策。叹异人之间出,惊谗口之中伤。放浪岭海,而如在朝廷;斟酌古今,而若斡造化。不可夺者峣然之节,莫之致者自然之名。经纶不究于生前,议论常公于身后。人传元祐之学,家有眉山之书。朕三复遗编,久钦高躅。王佐之才可大用,恨不同时。君子之道暗而彰,是以论世。傥九原之可作,庶千载以闻风。唯而英爽之灵,服我衮衣之命。可特赠太师。余如故。”

太师,最早见于西汉中期戴德编著的《大戴礼记·褓傅篇》,三公之一,是天子幼年时的老师。后世演变为一种荣誉性质的头衔,地位过于崇高,一般只在死后追封。

文忠,是古代封给大臣的一种谥号(评定),被认为是仅次于“文正”的最高谥号。整个宋代,仅有十三个人获此殊荣。他们是:王尧臣,江万里,周必大,京镗(一说谥“庄定”),真德秀,徐谊(一说谥“忠文”),陈尧叟,张九成,张世杰,张商英,蔡齐,富弼,欧阳修,苏轼。

苏轼一生的成就和荣耀,是值得我们每一个苏氏深深地自豪! 时至今日,还有人对他肆意攻击,令人愤慨。

(作者单位:漳州苏明良史迹研究会 微信号:su13860892116)

本文内容不代表本号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