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古籍鉴赏钤印:文化传承的独特魅力

明内府刻本《五伦书》

“钦文之玺”,钤盖于崇祯帝朱由检御撰序文之后。宝玺为阳文方印,印面高12.5厘米,宽12.5厘米;印文双行,印面阔大,印文粗重,边框亦极宽。“钦文之玺”,《明史·职官志》误作“钦文之宝”,常钤盖于儒学类图书上,凸显统治者对于儒学文教的重视。

明内府刻本《小学集注》

藩府印章

皇家内府之外,明代藩府藏书,也是明代机构藏书中别具特色的一类。明代藩王“惟列爵而不临民,分藩而不锡土”,远离政治而颇多倾心文化者,一些藩王钟情于收藏、校刻书籍,娱乐消遣之余,还能扬名士林,更可免去朝廷猜忌,实为一举多得,而朝廷也乐得鼓励藩王留心经史,还常向各地藩王颁赐内府图书,这使得明代藩府藏书、刻书一时蔚然成风。

明代藩府书籍,一来多有内府赏赐的宋元善本,版本皆属上乘,民间罕见;二来藩府大都财力雄厚,可以广搜善本充实家藏。因此明代藩府大多富于藏书,山西晋府、陕西秦府、江西益府等都以藏书著称,所谓“海内藏书之富,莫先于诸藩”,保存了大批珍贵古籍的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藩府藏书印。

钤印本上的晋府藏书印章

秦府

“秦府宝藏之记”九叠篆朱文方印,为明代秦王府藏书印。明代首任秦王朱樉为明太祖第二子,就藩西安府,于诸王中有“天下第一藩封”之称,地位尊崇。馆藏这部珍贵的南宋刻本,应该就是秦王得自明代内府的赏赐善本。

宋宝祐五年(1257)刻《通鉴纪事本末》

“秦府宝藏之记”细部欣赏

益府

馆藏明益藩刻《四书章句集注》,是嘉靖四十三年(1564)益藩阜平府敬所乐善堂刻本。益藩即明朝益王,始封王为明宪宗第六子朱祐槟,封地为江西建昌府(今江西抚州)。嘉靖四十三年在位的益王是朱厚炫,他的第四子朱载㙫,嘉靖三十八年按明制分封为二字王号的郡王——阜平王,敬所、乐善堂,都是朱载㙫的斋室名号,《四书章句集注》一书,是他在位期间刊刻出版的图书,因阜平王为益王一系,所以被称为益藩刻本,有其藏书印章钤盖甚多,分布其中。

益藩 姤卦 敬所阜平王图书

皇明宗室 敬所 阜平王图书

益藩 皇明宗室 阜平王图书

“益藩”放大欣赏

“皇明宗室”放大欣赏

郑府

明庐江王朱见湳“庐江王文房记”钤印。朱见湳为明宣宗之孙,郑简王第十子,成化间封庐江王,居怀庆府(今河南沁阳),他喜欢收罗古物和图书、法帖,所藏图书中多有善本,装潢精美,有“宗藩清暇”“庐江王文房记”等印。

明天顺元年(1457)刻《潜溪先生集》

印章不避文字,直接钤盖字上。

相较明代,清代皇家藏书众多,藏书玺印制度也较为完善。馆藏古籍上多有皇帝藏书印章,惯以年号入印,常用套印方式钤盖。另有王府印章若干,钤盖藏书之上,规范讲究一如私人藏书印。

清代皇家藏书印

皇帝印章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帝南巡时,江南士子进献藏书甚丰,其中有“宋公重加考订,锓诸梓以传”的《耕织图》。康熙帝命焦秉贞据原意另绘耕图、织图各23幅,于康熙三十五年(1696)于内府刊刻,这就是著名的《御制耕织图》。

《御制耕织图》不分卷,每图配有康熙帝御题七言诗一首,以表述其对农夫织女寒苦生活的感念,并钤盖有康熙帝“康熙辰翰”“佩文斋”“渊鉴斋”“保合太和”“稽古右文之章”印章。

康熙帝所作序文

稽古右文之章

康熙辰翰

《耕织图》描绘江南农耕生活

络丝图,将蚕丝转绕到丝筒上

“保合太和”,典出《易传》

“渊鉴斋” “佩文斋”

自明末朱墨套印技术流行后,清代皇家玺印常常使用套印,避免了人为钤盖容易盖歪、盖反的弊端。馆藏清代内府刻本中,帝王御撰序末,常见朱色套印的皇帝印章,如康熙帝“体元主人”“万几余暇”,雍正帝“雍正宸翰”“圆明主人”,乾隆帝“惟精惟一”“乾隆宸翰”等玺印。

康熙帝“体元主人”套印章

御撰序文后的康熙帝套印章

故宫博物院展出的套印雕版

雍正帝“雍正辰翰”套印章

雍正帝“圆明主人”套印章

套印章“惟精惟一”“乾隆辰翰”

馆藏明末抄本《四书辨疑录》上有一枚乾隆帝“乾隆御览之宝”钤印,十分独特。因为乾隆帝钤印书籍,特别看重版本,“乾隆御览之宝”作为世传的“乾隆五玺”之一,很少单独钤盖,往往与其他玺印配合使用。本书却只钤盖“乾隆御览之宝”于每册卷首,形式较为少见。

通过查阅资料并对比《明清画家印鉴》《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书影中的玺印,馆藏抄本所钤盖印章可能是伪印,书贾为牟利而钤盖。

卷首钤盖的“乾隆御览之宝”

“乾隆御览之宝”放大欣赏

对比细节,“覽”字尤为明显。

王府印章

清代宗室诸王,“但予嘉名,不加郡国”,与明代大相迥异,但却可以临民治事,甚至于“内襄政本,外领师干”,政治地位大有提高。因为严格的宫廷教育,皇室成员文化素养普遍较高,其中颇有一些热衷文化、倾心学术者,往往喜好典籍,致力于藏书,知名者有怡亲王弘晓等人。

怡府

馆藏清代王府藏书,以怡亲王府藏书为主,而怡府藏书的开创,始自第二代怡亲王弘晓。

爱新觉罗·弘晓(1722~1778),字秀亭,号冰玉道人、冰玉主人,怡贤亲王胤祥第七子。自幼聪明好学,能文善诗,工书嗜典,建藏书楼九楹,积书充栋,名为“乐善堂”,又有“明善堂”“安乐堂”等藏书处。钱谦益“绛云楼”所存宋元珍本,多为弘晓所收。乾隆三十七年(1772)为修《四库全书》征集图书,天下藏书均奉旨进呈,唯怡府藏书未进,故多有世所罕见之本,藏书延续长达百余年。咸丰十一年(1861)慈禧太后等人发动辛酉政变,怡亲王载垣被赐死,怡府衰落,藏书始散落于民间。

怡府藏清抄本《周易》

明善堂珍藏书画印记

怡府“安乐堂藏书记”印章

礼府

爱新觉罗·昭梿(1776~1830),字汲修,号檀樽主人、汲修主人,第三代礼亲王,嘉庆二十年(1815)因事革爵圈禁,半年后释放归家,从此以著述书史为乐。

昭梿工诗文,好文史,熟悉历史典章,极喜藏书,其所藏之书种类庞杂,无所不收,后因王府火灾,多有散失。藏书印有“礼府藏书”“檀尊藏本”“礼邸珍玩”“礼邸官书”等。

武英殿聚珍本《金渊集》

“礼(豊)府藏书”“檀尊藏本”

恭府

爱新觉罗·奕訢(1833~1898),号乐道堂主人,清末政治家、洋务运动主要领导者。道光帝第六子,咸丰帝异母弟,第一代恭亲王。恭王府内有藏书楼多处,主要有“多福轩”“乐道堂”“正谊书屋”“庆宜堂”等,所藏宋元名椠近百种。藏书印有“恭亲王章”“恭邸藏书”“皇六子和硕恭亲王”“恭王府珍藏书画”“正谊书屋珍藏图书”等。

恭亲王章

正谊书屋珍藏图书

官书印章是官府藏书上钤盖的印章,一般分为中央藏书机构和地方官藏机构两个体系。清代官印一般为满汉合文,满文居左,汉文居右,字用叠文。中央藏书机构最重要的当属翰林院和国子监,藏书一般会钤盖“翰林院印”“国子监印”等满汉文朱文方印。地方官藏书籍,多数是以地方官府的官印钤盖书中表明所有权,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特色。钤印时往往不避文字,直接盖在文字之上。

清代官书印章

中央机构印章

清代中央藏书机构的官书印章,多为满汉合文的机构名印或关防印,初期还曾有过满蒙汉三种文字的合文印章。馆藏善本中有几部乾隆间编修四库全书时所用底本,钤盖“翰林院典簿厅关防”满汉文朱文方印,长9.8厘米,宽6.2厘米,左满右汉,字体瘦劲。

典簿厅为翰林院中分司收掌图书的机构,《四库全书》开馆之初,进呈本上钤押的都是“翰林院典簿厅关防”印,位置比较随意,尚无定制。后来重新定制,于进呈本首页正中上方钤“翰林院印”满汉文关防作为标志,不再使用典簿厅印章。

四库底本《分类补注李太白诗》

满汉合文“翰林院典簿厅关防”

国子监作为朝廷教书育人和重要的刻书场所,公用藏书一直比较丰富,知名学者有所著述,往往还会赠入国子监典籍厅。馆藏清乾隆元年(1736)刻本《日知荟说》、清康熙年间(1662-1722)李氏教忠堂刻本《周易通论》等,首叶皆有“国子监印”满汉文大印,是清代国子监旧藏。

钤盖于首叶的国子监大印

满汉合文“国子监印”

馆藏部分国子监藏书,除钤盖国子监印外,还有“国子监南学书/光绪九年二月查过准部齐全”木记,说明本书原属国子监南学(又称南监)管理。光绪初年,南学因入学监生大量减少,事实上停办,图书清点移交国子监,书中木记应该就是此次清点时钤盖。

“国子监南学书”朱文木记

馆藏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载泽等人奏折中,还有清末“度支部印”满汉文印章,虽非藏书印章,作为清末新政在印章上的反映,也可作一观。

度支部掌管财政,由户部改组

地方官府印章

清代地方官府的藏书印,多数是以地方官府、官学印章等钤盖于书中表明所有权,有明显的行政区划特色。此外,一些官员也喜欢将自己任所的官印钤盖私人藏书上,以志纪念,两种情况于古籍钤印中都很常见。

督抚官印

馆藏清光绪二十年(1894)上海同文书局石印本《钦定古今图书集成》,首叶有“江南江西总督关防”,左侧满文右侧汉文皆作篆体,中为蒙古文。清顺治四年(1647) 置江南江西河南三省总督, 驻江宁,六年改称江南江西总督,期间合合分分,康熙二十一年(1682)再次合并后,改名为两江总督。“江南江西总督关防”应该是清初铸造,是时为笼络蒙古诸部并尊崇皇太后(孝庄皇太后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官印多为满蒙汉合文大印。虽然后世多次改易名称,这枚“江南江西总督关防”的大印却未被废弃,被两江总督沿用至清末。

朱文而非紫花大印

关防源于明代,取“关防严密”之意,原本颁给督抚道等临时设置的官员,其形长方,以别于方形官印。后世督抚道员由临时派遣转变为常设职务,长方形的关防形制一直保存了下来。

到了清代,督抚重臣的关防大印,一般钤用偏暗的燕脂水色(紫红色),也就是俗称的紫花大印。馆藏清同治十一年(1872)木活字本《合肥李氏宗谱》,是李鸿章家族族谱,上有“湖北巡抚关防”“总督湖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关防”满蒙汉合文紫红色印章。同治十三年(1874)九月,李鸿章兄李瀚章就任湖广总督兼署湖北巡抚一职,书上印章应该是他在任期内钤盖。

宗谱内封及首叶

古代印色主要为朱色,也有用墨色、蓝色、青绿等色的,随年代不同而具时代特征。如墨印属早期印章,唐集贤院藏书多用墨印,是用水调墨于印面,印在纸上,后世渐不使用。宋元以降,人们开始用油调朱砂,逐渐发展成印泥。藏书家于居丧期间,使用代表喜庆的朱红色很不适宜,故而钤盖私印时以墨印代替,称之为“丁忧印”。而蓝色印章,则是明清时代遇到国丧,也就是帝、后身份的皇室成员崩逝百日之内,官印及私人用印,必须改用蓝色,后世民间也有习用者,凡遇国丧或者家丧,都用蓝色钤印。一说闲章亦有用蓝印者,但不常见。

左为“湖北巡抚关防”,右为“总督湖广等处军务兼理粮饷关防”,均为满蒙汉合文,应该是清初铸造,后世沿用不废。

学政官印

馆藏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刻本《佩文斋广群芳谱》,为清人姚元之旧藏。书中除姚氏私印外,还有一枚“提督河南学政关防”满汉文朱印。姚元之嘉庆十九年(1814)充会试同考官,出任河南学政,本书应该是他任职期间,在自己的私人藏书上钤盖官署印信以作留念。

道府官印

馆藏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绛山书院刻本《四书答问》,首叶钤盖“广东肇阳罗道关防”满汉文钤印。肇阳罗道为广东分巡道之一,同治六年(1867)由肇罗道增领更名,管属肇庆府、阳江州、罗定州,驻地肇庆府,光绪三十一年(1905)调整为广肇罗道。由钤印可知本书应当是在同治、光绪年间收入道署。

“道”介于“省”与“府”之间

“道”用关防,长方形印章

馆藏明嘉靖十七年(1538)闻人佺刻本《旧唐书》,卷首、卷末都有“韶州府印”满汉文大印。参考书中著名藏书家莫棠的题记,可知莫氏光绪己亥(1899)得此珍本于江南藏家蒋凤藻,继而赴任广东韶州府知府,于任上命工重装。欣喜之余,更将在任官印钤盖其上,作为纪念。

卷末钤盖的大印

“韶州府印”细节

一县之印

馆藏清光绪五年(1879)铸错轩重刻本《咏史集》,封面钤盖有“万载县印”“广丰县印”两方满汉文官印,为清代江西属县县印。首叶又有“南云尹氏孙舫”私印。查阅资料可知为清末尹自芬(一名宪,号荪舫)钤印,他曾于光绪年间任江西长宁、万载等县知县,封面钤印应该是其仕宦两地之时,游戏钤记。

封面及首叶钤印

“广丰县印”细节

清代道光、咸丰年间开始,编修的地方志书、赋税资料中,钤盖官印较为常见,一些地方志修成之后,每每钤盖本地官印,以作馈赠之用。下图是馆藏清代峄县赋役资料上的满汉合文“峄县之印”。

印章细节

资料中的彩绘舆图

另附一枚清修县志上的民国县印。馆藏清同治五年(1866)刻民国十四年(1925)印本同治《高县志》,有民国“高县之印”钤印,时已民国,只镌汉文,为民国高县县知事骆人藩寄赠北京中国大学。

民国初年,北京中国大学图书馆曾广发函件,向国内各县征求县志,各地多有据旧刻板重印寄赠者,其中不少封面都有当地县知事的题记及民国县印。建国后,中国大学图书馆线装藏书多并入本馆保存,这些题记&钤印因此也成为馆藏方志的一大特色。

封面“县太爷”骆人藩的题字

来源:中央党校图书和文化馆古籍特藏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